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思政工作展播⑥】回归育人初心 构建“课程思政”大格局

发布时间:2019-12-24 作者: 编辑:李巍 摄影: 来源:教务处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用好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打破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提倡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将德育与智育相统一,将课堂与思政相结合,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


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初见成效


加强顶层设计,为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定点布局。学校制定了《中共哈尔滨商业大学委员会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见》,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整体规划部署,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目标、基本任务,加强了实施保障的环节;“课程思政”试点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2018年学校在部分学院的专业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展示,由校党委领导、校级督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等组成专家组进行了点评,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开展“课程思政”讨论交流,为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贡献智慧。2018年11月,学校召开“课程思政”座谈会,围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提升思政课质量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受到人民网、黑龙江日报手机党报等媒体的关注。


“课程思政”格局构建中的反思


学校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顶层设计,在实践层面初步尝试了“课程思政”试点,反思存在的不足。


 


一是整体设计还不够具体,针对性不强。“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制定了《中共哈尔滨商业大学委员会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见》,对“课程思政”建设做了宏观指导,但仍处于局部探索阶段,未能形成整体设计,相关制度机制不健全,全员参与度还不高,覆盖面还不够大,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尚缺乏针对性。

二是商科特色和文化优势没有充分发掘。在“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中,大部分属于“规定动作”和“常规动作”,缺少“特色动作”和“创新动作”,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学校商科院校特色及诚信文化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三是校院两级能力发挥不充分。学院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已经初步形成,党委宣传部牵头,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通力配合,各学院积极参与的机制。但是各学院在围绕“课程思政”总体部署,结合专业和学科特点,将“课程思政”建设落细、落小、落靠等方面还有较大发挥空间。

四是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有待提升。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决定着“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目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热情不断增强,但是教师对政治方向把握能力、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德育意识、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以及准确把握德育教育时机的能力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如盐入味”

将“课程思政”全面落实到位


一要将商科特色和诚信文化融入“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行动计划相结合,与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相结合,与建设商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有机结合。学校诚信文化建设有着鲜明特色,把培养“诚信人才”作为一项重要标准。着力挖掘商科特色和诚信文化因素,将其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整体设计之中,沁润到课程教学之中,形成独有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课程。

二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育人功能。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尊重课程建设规律,切实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基础。要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质量监控体系中,将育人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一个首要因素。在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做到所有课程都有德育功能的教育理念。在校级教改项目申报中,增加“课程思政”专项研究课题立项,鼓励专任教师及团队开展理论研究,并支持研究成果的转化。在一流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增加“德育功能”指标。

拟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在学校“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建立由党委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各学院成立“课程思政”研究小组,上下联动,引领和牵动各学科在尊重课程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在实现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突显其价值引领功能。全力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做法成熟后进行推广。

三要着力提升教师德育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利用新上岗教师培训、专业培训、“老带新”、“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支部活动等环节,分层次对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授等不同群体形成梯度培训,提升教师的政治方向把握能力、德育意识、挖掘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加强思政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

四要积极构建“课程思政”平台。聘请“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丰富的院校专家通过专题报告、案例分析、课题指导等方式,为教师提供学习平台,增强挖掘不同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德育元素。为教师搭建“名师工作室”平台,通过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项目申报工作,遴选、培育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优质课程,并由主讲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工作室的辐射效应。搭建“课程思政”教学展示平台,设立专项教学竞赛,鼓励教师参赛,历练教师队伍,探索在德育教学名师、教学能手的奖励力度、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充分调动教师提升自身德育能力的积极性。

五要协同联动各部门“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上涉及多个部门,在教学上涉及全校各类课程。因此,“课程思政”不局限于某几个学院或专业,需要建立上下贯通、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需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协同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教学教研活动、教师专题培训、教学管理考核、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要充分发挥学院、专业的能动作用,将学校总体设计和整体布局落实到位。

六要拓展“课程思政”路径,打造“思创”平台。创新创业与“课程思政”建设在理论基础、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具有内在规定性,两者都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精神指引方向,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起来,将爱国主义信念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爱国主义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培育具有爱国情怀、创新创业精神的综合型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版权所有:哈尔滨商业大学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