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这是时代赋予青年的光荣使命,也是商大学子在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的生动写照。自暑期以来,各实践团队满载着理想与责任,正陆续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开展实践活动。他们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走访调研,丈量国情民情;聚焦乡村振兴,敏锐观察思考,探寻发展路径;贴近人民群众,真诚倾听交流,汲取智慧力量;投身火热实践,深刻感悟,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风貌。为充分展示我校青年学子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的风采、收获与担当,校团委开设《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哈商大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专栏。敬请关注,共同见证青春力量在祖国大地的绽放!
会计学院“漫步星星轨迹 编织爱之羽翼”社会服务践行团队
七月的风带着盛夏的热忱,也吹动了我们前行的脚步。会计学院“漫步星星轨迹 编织爱之羽翼”社会服务践行团队怀揣着对特殊儿童群体的关切,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从五常市颐和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黏土相框制作,到哈尔滨曲线社区与自闭症儿童共同开展的“手绘琵琶”绘画活动,志愿者们用真诚与爱心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在双向奔赴的温暖中,见证了每一颗“特殊童心”的璀璨光芒。

五常站——指尖塑心 黏土传情
7月15日,五常市颐和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活动室里,志愿团精心打造的“黏土创意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通过“揉、捏、搓、压”四大基础技法,在黏土相框的制作中开启艺术之旅。
活动室里,创意的火花随处可见。有的孩子执着于用渐变色彩还原“彩虹”的模样,将红、橙、黄、绿依次排列在相框边缘,仿佛把天边的彩虹搬进了方寸之间;有的孩子偏爱星空,用深蓝色黏土打底,再捏出星星、月亮点缀其间,说要“把晚上的天空装进去”;还有的孩子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海底世界”,小鱼、贝壳、水草在相框上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会游进现实。每一件作品都没有“标准答案”,却都烙印着孩子们最纯真的内心世界。

“孩子平时很少能长时间专注做一件事,今天却坐了整整一小时,还举着作品跟我炫耀呢!”一位家长的话语里满是惊喜。当孩子们抱着亲手制作的相框,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时,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对这些孩子而言,成就感或许比作品本身更重要。黏土在指尖的温度,相框里定格的色彩,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手部精细动作与色彩认知能力,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我能行”的自信心。

哈尔滨站——笔绘殊心 与爱同行
如果说黏土相框是“触觉与视觉的对话”,那么“手绘琵琶”绘画活动,则是志愿者与自闭症儿童之间“心灵与色彩的共鸣”。自闭症儿童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的世界或许沉默,却藏着未被读懂的丰富与热烈。7月14日,会计学院“漫步星星轨迹 编织爱之羽翼”社会服务践行团队来到曲线社区,带着颜料与画板,为自闭症儿童带来一堂生动的“手绘琵琶”绘画课。

在这场没有“标准答案”的创作里,孩子们的作品充满了对世界的独特解读:有人在琵琶上画满了重复的小圆圈,那是他眼中“永不消失的泡泡”;有人把颜料混出浑浊的灰色,却坚持说“这是乌云过后的天空”;还有的孩子突然停下笔,盯着窗外的麻雀发呆,再动笔时,琵琶上多了几只歪歪扭扭却充满生气的小鸟。志愿者们学会了用“孩子的视角”解读这些作品,在孩子们的世界里,艺术从不是“应该怎样”,而是“我想怎样”。

活动接近尾声时,那个起初总低着头的小男孩,突然把画好的“彩虹琵琶”塞进志愿者手里,没等对方反应过来,他的指尖轻轻碰了碰志愿者的手背,这无声的举动,胜过千言万语。当志愿者们整理场地时,调色盘上混出的新奇颜色、画板边缘沾着的小小手印,都成了这场心灵对话最珍贵的纪念。

两场活动虽短暂,却在志愿团与孩子们之间架起了心灵的桥梁。对孩子们而言,这些活动是一次“被看见”的体验,同时也让志愿团的成员们深刻感悟到,这并非一场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奔赴的成长之旅。未来,会计学院志愿团将持续推进活动,以温柔守护初心,以理解传递暖意,让每一颗如“星星”般的心灵都能被看见、被照亮。
图文来源:会计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