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 哈商大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七)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31日 15时56分 作者: 编辑:马潇潇 摄影: 来源:校团委

编者按: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这是时代赋予青年的光荣使命,也是商大学子在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的生动写照。自暑期以来,各实践团队满载着理想与责任,正陆续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开展实践活动。他们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走访调研,丈量国情民情;聚焦乡村振兴,敏锐观察思考,探寻发展路径;贴近人民群众,真诚倾听交流,汲取智慧力量;投身火热实践,深刻感悟,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风貌。为充分展示我校青年学子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的风采、收获与担当,校团委开设《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哈商大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专栏。敬请关注,共同见证青春力量在祖国大地的绽放!

能源与建筑工程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语牧星河行动组

为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教育赋能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与教育公平,2025年7月17日至7月18日,我校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协同团队——“语牧星河行动组”循着推普的足迹,深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以留守儿童、妇女、村干部、牧民为重点,通过教学、分享、走访的多元形式,让普通话成为连接高原的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力量。

课堂进草原,声声传千里

实践团队针对当地留守儿童与妇女群体,在高原深处的祁连县黄藏寺村温情启动普通话推广活动。向留守儿童与妇女群体进行普通话培训,将普通话的种子播撒在高原的土地上。

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黄藏寺村,同学们发放普通话宣传手册,以“玩中学”为方式,教大家大声朗读诗词,村民们模仿标准发音,眼神里闪烁着对新知识的好奇。大家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心愿,并骄傲地展示成果,共同感受语言的魅力,为未来走出高原、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埋下希望的种子。

实践团队在活动中与留守儿童一同参与童年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学唱红色歌曲。当标准的发音在经幡飘动的村寨里响起,沟通的障碍逐渐消融,这不仅是语言的传递,更是知识的共享、文明的交融。

干部学普语,服务更有力

高原的乡村干部是连接政策与群众的关键纽带,而普通话正是纽带两端最坚实的绳结。实践团队将课堂带到祁连县阿柔乡草大板村,为乡村干部进行普通话常用语培训。从声母韵母的精准发音到日常工作的情景对话,从政策文件的规范宣读到群众诉求的耐心回应,乡村干部们在同学们的带动下对着常用语反复练习。

高原干部的普通话能够让高原的声音清晰地传到远方,同学们发放“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调查问卷,逐字逐句介绍问卷的内容,让“说得出、讲得清、传得远”成为乡村振兴的亮色。

走访进万家,沟通心连心

实践团队的脚步停在了毫无普通话基础的牧民帐篷前,团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民族语言介绍此次的活动内容及行程,牧民们学着普通话的标准发音。遇到难懂的语句时,学生通过民族语言及青海方言进行解释。每一次入户走访和挥手告别,牧民们能够熟练地讲出“你好”、“谢谢”、“再见”等生活常用语,这种声音比任何掌声都动人。最好的课堂不只在课本里,也存在于牧民望向远方时眼里的光里,那是语言的温度。

高原推普不只是简单的语言普及,而是真正打通高原乡村与外界的信息通道。此次祁连之行,通过分层分类的推普服务,让普通话从“会说”到“用好”,切实为留守儿童、妇女、高原乡村干部、牧民生活增添了便利。哈尔滨商业大学能源与建筑工程学院将继续把社会实践与乡村需求紧密结合。高原上的青春之声,正化作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祁连山脉续写温暖篇章。

图文来源:能源与建筑工程学院团委

版权所有:哈尔滨商业大学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