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 哈商大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八)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31日 16时18分 作者: 编辑:马潇潇 摄影: 来源:校团委

编者按: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这是时代赋予青年的光荣使命,也是商大学子在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的生动写照。自暑期以来,各实践团队满载着理想与责任,正陆续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开展实践活动。他们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走访调研,丈量国情民情;聚焦乡村振兴,敏锐观察思考,探寻发展路径;贴近人民群众,真诚倾听交流,汲取智慧力量;投身火热实践,深刻感悟,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风貌。为充分展示我校青年学子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的风采、收获与担当,校团委开设《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哈商大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专栏。敬请关注,共同见证青春力量在祖国大地的绽放!

金融学院:“最北最东最青春 同根同脉同担当”卫国戍边服务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省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响应团中央“动员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卫国戍边”号召,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转化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实践。近日,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最北最东最青春 同根同脉同担当”卫国戍边服务团,在黑河市逊克县新鄂乡及边疆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寻根非遗:触摸鄂伦春的千年脉动

在新鄂乡,同学们踏入新鄂乡非遗传承博物馆,时光的帷幕缓缓拉开。兽皮服饰上的每一道纹路,都是鄂伦春人与山林对话的密码;桦树皮器皿的柔韧光泽,诉说着渔猎文明的生存智慧。金融学子屏息凝神,在传承人陈玥沙哑的吟唱中,听见了穿越千年的鹿哨回响。

匠心对话:兽皮衣上的民族史诗

“鞣制一张狍皮需要三十道工序,比你们金融建模更考验耐心。”非遗传承人莫代荣笑着展开一件缀满骨饰的皮袍。同学们指尖触碰皮毛的瞬间,寒带森林的风雪呼啸而来。当团队青年郑重披上传统服饰,铜镜中的倒影已不仅是现代大学生,更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

童缘筑梦:跨越民族的互动课

同学们与当地鄂伦春族儿童开展了一场温馨的文化交流活动。活动中,大学生们与孩子们一起绘制民族特色图画,用彩笔描绘鄂伦春传统纹样;在"森林小猎人""桦树皮拼图"等趣味游戏中,孩子们笑声不断,现场气氛热烈。活动最后,大家拍摄成果展示的合照,形成一幅"民族团结"画卷,用画笔勾勒出各民族守望相助的美好图景。

桦皮密码:自然馈赠的艺术哲学

桦树皮在传承人陈玥手中蝶变为收纳盒、摇篮甚至画布。同学们尝试雕刻图腾时,陈玥老师轻点纹样:“这是雷雨纹,代表天神的启示——就像你们年轻人用新方法守护老传统。”阳光透过镂空花纹,在地面投下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光影之诗。

篝火证言:民族共情的沸腾时刻

篝火节当晚,烈焰舔舐夜空。同学们用镜头捕捉到许多其乐融融的画面,传承人们将熊神舞步教给同学们,游客和同学们围着篝火和鄂伦春族人跳舞,用鄂伦春语高唱祝酒歌。

光影为笔:青春视角的边疆叙事

实践团用摄像机拍摄的撮罗子,用镜头记录兽皮刺绣的金线,其创作的短视频登上文旅平台和抖音,让“新鄂乡”三个字在弹幕里刷屏。00后用Z世代的方式,完成了一场跨越山河的文化接力。

界碑课堂:黑土地上的精神图腾

在逊克县边疆村的社会实践,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同学们对“边疆”二字有了沉甸甸的理解。“三代人守一片林,冰睫毛上都结着笑。”村干部的话让同学们顿悟:篝火守的是文化魂,界碑护的是国土根。

薪火相传:永不熄灭的传承火炬

当最后一缕篝火融入新鄂乡的晨光,实践活动也近尾声。但那些触过的兽皮纹路、听过的桦树皮低语、握过的孩童小手,早已在心中点燃不灭的火炬。这火炬,是非遗传承人的指尖温度,是边疆守护者的坚定目光,更是中华儿女的血脉共鸣。实践团带走的不只是影像与故事,更是“薪火相传”的承诺——让最北最东的文化记忆,在青春的接力中永远鲜活,让跨越时空的传承火炬,在同根同脉的守望里,永不熄灭。归程时,林海风声似在诉说:最北最东不只是坐标,更是精神刻度。哈商大金融学子以青春为笔,写下答案——同根同脉的暖意,正从古老篝火,烧向更远的星光。

图文来源:金融学院团委

版权所有:哈尔滨商业大学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