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讲述我的育人故事 |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张小锋:启智润心 教育的温暖与责任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5日 16时39分 作者: 编辑:董玮佳 摄影: 来源:宣传部、教师工作部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持续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引导广大教师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教师工作部于2025年5月至6月开展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案例征集活动。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依托学校新闻网、官方微信等平台开设线上专栏,对征集到的部分育人故事进行展播,深刻诠释教育家精神,激励全校广大教师守初心、担使命,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教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个人简介:

张小锋,教授,博士,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全省模范教师,黑龙江省青年教学名师,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E类)。《税法学(中国税制)》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财政学黑龙江省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梯队第一后备带头人,注册会计师。主持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10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在《财政研究》《税务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等高水平期刊发表15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7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级规划教材2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等。兼任中国税收教学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公共关系学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财政学会理事。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邀专家,哈尔滨市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专家,哈尔滨市松北区人大代表、区人大财经委委员等。


“人世间一切的美好都是遇见。”诚然,遇见,乃命运最美的馈赠。恰似雪与冬相逢,成就银装素裹之境;风与云邂逅,绘就变幻莫测之天;教育路上,我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时光,也是我最幸福最珍视的遇见。

因材施教:多元教学激发个体潜能

记得初踏这片教育沃土时,心中既有实现梦想的喜悦,也有对未知挑战的忐忑。但当我站上讲台,与学生们那充满好奇与渴望的目光相遇时,我便知道,这正是我灵魂深处的呼唤。然而,我的教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很快我便发现课堂氛围的微妙,个别同学时不时低头玩手机,有些则沉默不语、紧闭心门。面对此景,我满心苦恼与挫败,也促使我不断反思——师生关系是否足够紧密?教学之法是否恰当?我意识到,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课堂到课后,全方位为他们提供支持。

在课堂上,我开始针对性调整策略。针对内向学生,通过小组积分竞赛激发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容易分心的学生,通过情景模拟的课堂形式吸引注意力。在课堂外,我深知与学生建立深厚的连接同样重要,无论是日常交流还是心理疏导,只要学生愿意信任我,我皆愿倾心聆听、解答困惑。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对一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和需求。曾有一位学生,学习努力但缺乏自信,课堂上从不敢主动发言。经过交流,我发现他对理论知识掌握得很好,但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于是,我推荐他去企业实习,让他在实践中锻炼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实习归来,他不仅提升了社交能力,还找回了自信。此后,他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专业成绩跃居班级前十。

实践育人:从理论课堂到实战赛场

初讲《税法学》这门课时,我秉持“法理精准+案例翔实+逻辑严密”的教学理念。我深知税法教学的时效性至关重要,及时对国家出台的最新税收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研读,熬夜打磨教案,精心设计PPT。在课堂上,逐条分析政策变动背后的立法意图和实务影响,既能深度解析增值税税率沿革,也能徒手绘制复杂的税务流程图。我以为,这样“教科书级”的讲授就是理想的课堂。直到那堂消费税课,坐在前排的雨桐同学课后手里攥着课堂笔记,眼神里满是焦虑:“老师,卷烟批发环节加征消费税‘双重计税’原理我能听懂,但一碰到综合案例,就不知该怎么拆分业务流程、确定计税依据了……”她的困惑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我——税法教学的难点,不在法理记忆,而在“从知识到应用”的实战断层。我带领学生搭建实体案例库,按“税种融合——业务场景——税收风险”分类标注,让学生分组模拟税务会计岗,逐环节计算税费、填制凭证,并通过开发虚拟办税平台等方式还原税务征管实景,提升实践能力。后来,雨桐也从实践中收获理论感知,成绩越来越好,眼神里透着成就感带来的自信。

此外,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我构建了“娱乐——竞赛”实践教学体系,基于OBE理念设计财税在线开放教学体系,构建“四维立体式”财税人才实践育人体系等。

护航成长:盲审风波中的师者担当

作为研究生导师,我见证过学生在挫折中成长。跨专业考研的艳荣同学入学时基础薄弱,我定期为她进行一对一文献精读指导,专业成绩突飞猛进。当得知她国考仅差0.02分而落选,选调相继失利时,我第一时间联系她,坚定地鼓励她:“考公不是唯一赛道,省考、银行、国企等都是机会。”

后来,她兴奋地告诉我河南省考进面了,我立刻安排她的师兄师姐向她传授面试技巧,分享经验。谁料,今年4月23日,学院的盲审成绩公布,她收到了一个“C”,而省考面试仅剩4天。电话里,她哭着说:“老师,我不想面试了。”我的心也揪了起来,先稳住她的情绪,告诉她:“别慌,一件事一件事地解决。先集中精力闯面试关,论文的事不用担心,一定没问题!”而我在空闲时间,逐字逐句研读盲审专家意见,针对论文的逻辑结构、文献引用等问题,提出修改建议。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功上岸。紧接着,论文盲审和答辩也都顺利通过。看着她重新燃起的自信心,我想起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师者的责任,便是在学生迷茫时成为灯塔,用耐心陪伴他们穿越黑暗。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陪伴,需要耐心与等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他们可能会在某个阶段停滞不前,也可能在某个瞬间突然绽放。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是要做好育人工作,用心、用情、用力陪伴学生成长、照亮学生的未来之路,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撰稿:张小锋 编辑:董玮佳、佟彤 审核:宁晓艳、周晓生

版权所有:哈尔滨商业大学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