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持续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引导广大教师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教师工作部于2025年5月至6月开展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案例征集活动。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依托学校新闻网、官方微信等平台开设线上专栏,对征集到的部分育人故事进行展播,深刻诠释教育家精神,激励全校广大教师守初心、担使命,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教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个人简介:
王鹏宇,高级工程师,旅游烹饪学院烹饪教研室副主任、烹饪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E类),国家级中式烹调高级技师(一级)、国家级西式烹调技师(二级),中国烹饪名师,国家级中式烹调评委、省级职业技能鉴定评委,兼任黑龙江省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地标美食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哈尔滨市饭店烹饪协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主要承担《西餐烹饪工艺学》《食品雕刻与菜肴装饰》《中西冷菜加工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先后参加各类烹饪大赛40余项,获省级一类大赛第一名1项、第三名1项,特金奖9项、金奖10项、金厨奖1项等,获“黑龙江省烹饪大师”“全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哈尔滨优秀厨艺大师”等称号。指导百余名学生参加各类全国、省市级烹饪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主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先后发表科研和教研论文15篇,出版专著1部,编写及参编教材4部,参与编写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式烹调项目),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外观专利2项。获国家级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校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高校烹饪专业教育是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传承中华美食技艺、培育未来餐饮业人才的中坚力量。作为一名烹饪专业教师,我始终坚持“匠心传承、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融通理论与实践,致力于培养兼具精湛技艺、创新精神与人文素养的优秀烹饪专业人才。
从学生到讲台:我的教育初心
2012年我成为一名投身于高等教育并教会学生用双手创造美味、用匠心诠释人生的大学烹饪教师。
每天清晨六点整,我的闹钟准时响起。十多年了,这个习惯从未改变。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穿透实训楼的玻璃窗时,我已经在检查实验设备及当天所要用的食材——土豆要选大小均匀的、里脊肉必须是最新鲜的。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么较真,我只是笑笑。可能因为我不仅仅是一名教烹饪的教师,更是想把匠心传承下去的手艺人。从业这些年,我不仅教会了学生技能,还带领他们参加各类烹饪大赛,先后指导百余名同学取得了国家级、省级比赛特金奖、金奖、银奖若干,荣获了10余项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我的教育实践:灶台边的育人课
记得新学期第一节课,我穿着整齐的白服与围裙,头戴厨师帽站在操作台前,看着眼前这群莘莘学子。他们的眼睛亮得像是发现了新大陆,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烹饪要点。有些同学连厨师帽都戴歪了,但却眼神坚定地看着我。最让我心疼的是站在最后的同学,他们是多么渴望看到我的操作啊。有些同学在操作时握着刀的手都在发抖,让我想起十多年前那个第一次拿起菜刀的自己。那一刻我明白,我的任务不仅是教他们切配与烹调,更要帮他们找到人生的“火候”。
实训室里弥漫着新鲜土豆的清香,阳光透过窗户在操作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今天是刀工基础课,我特意挑选了一批大小均匀的土豆——这种土豆淀粉含量适中,最适合练习切丝。
“老师,土豆丝切那么细有必要吗?反正炒熟了都一样。”夏同学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显得格外突兀。他举着刚切的“土豆条”,最粗的部分足有5毫米,参差不齐的切口在阳光下格外扎眼。几个同学窃笑起来,夏同学满不在乎地甩了甩手,砧板上的土豆渣飞溅到他的白色厨师服上。
我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缓步走向我的刀具包。打开那个陪伴我十余年的黑色刀包,取出那把跟随我十二年的桑刀。刀身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寒光,木柄上的包浆记录着无数个挥刀的日夜。
“看好了。”我轻轻拍了拍夏同学的肩膀,示意他让出位置。当刀刃接触土豆的瞬间,整个教室只剩下“嚓嚓”的节奏声。那是一种奇妙的韵律——每0.8秒一次下刀,每次下刀力度均匀。学生们不自觉地围拢过来,我甚至能听到他们的呼吸声。
手起刀落的瞬间,一个完整的土豆转眼间就变成了均匀的银丝。我用刀面轻轻托起这些细丝,它们整齐地排列着,在阳光下闪动着光辉。我将土豆丝放入水中,土豆丝均匀地散开,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惊讶之声。
我说:“几年前,全国大赛的评委就是被这样的土豆丝打动的。”我的声音很轻,却让整个教室安静得能听见挂钟的滴答声。“知道为什么吗?”同学们摇了摇头。
“刀工是厨师的尊严。”我用手指轻轻抚过砧板上整齐的土豆丝,“每一根均匀的细丝,都是对食材的尊重,对食客的承诺。就像人生,你敷衍它,它就会敷衍你。”我看见夏同学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悄悄把刚才切的“土豆条”藏到了身后。


比赛收获:听见花开的声音
比赛前那天清晨,我推开实训室大门时,阳光洒在室内,为每一道参赛作品镀上金边。空气中飘荡着焦糖的甜香和菜肴的芬芳,这是我最熟悉也最爱的味道。
“王老师!”熟悉的声音传来。李同学捧着一个精致的甜品盘,小心翼翼地走到我面前。盘中的抹茶慕斯上点缀着花朵形状的巧克力,在室温下正慢慢由白转粉。“您说过食物要传递情感。”他的声音有些发抖,“这款会随温度变色的甜点,我给它取名——破茧。”
我拿起甜品勺,慕斯在口中化开的瞬间,先是抹茶的微苦,继而涌出花瓣的清甜,最后是巧克力温暖的余韵。就像看着这个曾经连打发奶油都会紧张到手抖的男孩,如今能自信地站在我面前讲解他的创作理念。“里面加了什么?”我指着那朵正在变色的花瓣问道。“是蝶豆花提取物和白巧克力调温后的结晶反应。”小李的眼睛亮晶晶的,“38℃时颜色变化最明显,就像……”他顿了顿,“就像我们这些年来的蜕变。”
转眼到了比赛的日子,参赛的学生们陆续把作品送到评委区。我注意到赛场里的夏同学正在调整他的摆盘——那是一道用低温慢煮技术处理的牛排,旁边配着炸至金黄的土豆丝!他看见我,不好意思地笑了:“老师,您尝尝,这次真的是均匀的细丝。”

在这个人人追求“秒速成菜”的时代,我始终坚信“文火慢炖”才是教育的真谛。十余年来,我看着一批批年轻人在灶台前成长——当他们第一次颤抖着双手点火到熟练的操作,当他们的刀工从笨拙到流畅,当他们的眼神从迷茫到坚定。有人问我为什么坚持了十多年,我想说,当我看到学生们眼里因为一道成功的菜品而绽放的光芒时,当我收到他们从全国各地发来的美食照片时,我就知道——这一炉教育的“文火”,值得我用一生去守候。因为最好的味道,永远需要时间的酝酿;最好的教育,永远需要用心去等待。
撰稿:王鹏宇 编辑:董玮佳、王颖 审核:宁晓艳、周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