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讲述我的育人故事 | 经济学院杨慧瀛:讲台之上 星光之下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2日 19时32分 作者: 编辑:董玮佳 摄影: 来源:宣传部、教师工作部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持续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引导广大教师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教师工作部于2025年5月至6月开展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案例征集活动。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依托学校新闻网、官方微信等平台开设线上专栏,对征集到的部分育人故事进行展播,深刻诠释教育家精神,激励全校广大教师守初心、担使命,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教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个人简介:

杨慧瀛,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院副院长,黑龙江省级重点学科国际贸易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国际贸易学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黑龙江省公共政策与现代服务业创新智库专家。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中国商业统计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讲《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实战模拟》《数字贸易》《国际贸易学前沿专题》等多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长期从事国际经贸理论与政策、数字贸易、产业国际化、国际物流等方向研究。在教学方面,主持及参与省级教改项目7项,厅局级教改项目5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第五届黑龙江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参与编写《国际货物贸易操作实务》《国际结算》等教材7部。曾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三育人标兵,并获得校“青年五四奖章”、校级教学名师、教学领军人才等称号。在科研方面,主持和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软科学攻关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9项、省教育厅项目5项、横向课题多项;获商务部“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北核及以上期刊论文20余篇。

 

 

让课堂连接家国脉搏:讲台上的“活教材”

作为一名国际贸易专业的老师,我深知我的讲台一头连着书本、一头连着国家开放和龙江发展的脉搏。我总在想,怎么才能让那些贸易术语、政策条文,在学生心里“活”起来。

我尝试把“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RCEP的规则细节、黑龙江“向北开放”的机遇挑战都变成课堂上的鲜活案例。讲到对俄贸易,我会带着学生们去自贸区调研,去跨境电商企业走访。看着他们围着企业负责人追问政策细节,那份专注和兴奋,比任何成绩都让我欣慰。有学生回来后说:“老师,原来我们学的通关一体化、保税仓储这些政策,真的能让异国商品‘飞’得这么快,让哈尔滨人的‘世界购物车’装得这么满!”那一刻,我知道,家国情怀的种子已经悄然在课堂这片沃土里生根发芽。更让我动容的是——总有学生在毕业后选择扎根龙江的外贸一线。看到他们成为推动家乡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这份“心有大我”的信念,便有了最坚实的落脚点。

点亮个性,陪伴成长:办公室里的“解忧站”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星辰,需要不同的光去照亮。育人不是流水线,要用心“看见”每一个孩子。

记得小谢同学,大二那年,家里突遭变故,他整个人蔫了,几次想退学。那三个月,我办公室的门常为他开着。每周固定时间,我们聊生活、聊学习,也聊些不着边际的未来。我帮他留意实习,分享行业里跌跌撞撞但最终站稳的故事。慢慢地,他眼里的光回来了。毕业时,他考进了东莞的外贸部门。他特意回校看我,对我说:“杨老师,谢谢您没放弃我。您教我的CIF、FOB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您让我知道,再难也要往前走。” 像小谢这样的故事,二十多年里还有很多很多。没有惊心动魄的转折,只有一次次倾听,一句句鼓励。我愿做学生青春路上的陪伴者,在他们需要时,给一点温度,一点方向,成为迷茫时可以停靠的港湾。

赛场砺剑,实践育人:一起“闯关”的成就感

我坚信,真正的成长在课堂之外。为了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我带着他们“闯关”——闯学科竞赛的关,闯社会实践的关。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蓄满一池活水。每年,我主动学习行业新规,参加专业培训,考取了外贸跟单员、跨境电商培训师等证书,只为把最前沿的知识带进课堂。而点燃学生火花的,往往是那些并肩作战的“硬仗”。至今,我仍深深记得指导全球大学生国际经贸竞赛的日子。从选题、建模到反复答辩,我们团队常在深夜讨论。有过沮丧,有过争论,但更多的是互相打气。当最终捧回中国区特等奖、创下我省高校在该赛事的最佳成绩时,孩子们跳着欢呼。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心底的甜。还有获“挑战杯”省赛银奖的中俄社交APP项目,灵感源于他们对“向北开放”战略的思考。我带着他们深入调研,反复打磨方案。当项目获得认可,学生们收获的不仅是荣誉,更是知识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刻体悟。

这些“赛教融合”的经历,磨砺了他们勤学笃行的品格,也点燃了求是创新的“星火”。看着他们从青涩走向自信,那份“启智润心”的喜悦,是任何荣誉都无法比拟的。

教研相长,薪火相传:讲台与田野的交响

教学与科研,在我眼中是相互滋养的双螺旋。我深耕东北亚经济合作、数字贸易领域前沿,这些思考很快便化作课堂上的鲜活案例。我们团队关于“俄罗斯原木出口禁令”的研究被省级部门采纳后,也成了国际贸易实务课里最接地气的本土案例。

更动人的是——这份对探索的执着,悄然在学生心中生根。我坚持开“导师组会”,带着他们一起“啃”文献、做课题、下田野。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我组织学生深入所服务的地县和企业,看着大学生们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本领,那份眼里的光,会照亮整个教室。有毕业多年的学生告诉我:“杨老师,您带我们做研究的方法,到现在都管用。”这份“教研相长”的实践,让“胸怀天下”的视野在讲台与田野的沃土中深深扎下了根。

二十余载讲台生涯,我深深体悟:教育非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非塑造,而是唤醒潜能。课堂上闪烁的求知目光,赛场上拼搏的青春身影,困境中重拾的自信笑容,扎根龙江、服务国家的坚定脚步……这些,既是我作为教师最珍贵的勋章,亦是支撑我前行的璀璨星光。

我将继续坚守三尺讲台,以热爱为引,努力化作一束微光,点亮学子梦想;化作一缕暖阳,温暖学生成长旅程。因为,在育人的征途上,我们永远是追光者,也终将成为照亮他人的那束光!

撰稿:杨慧瀛 编辑:董玮佳 审核:宁晓艳、周晓生

版权所有:哈尔滨商业大学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