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持续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引导广大教师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教师工作部于2025年5月至6月开展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案例征集活动。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依托学校新闻网、官方微信等平台开设线上专栏,对征集到的部分育人故事进行展播,深刻诠释教育家精神,激励全校广大教师守初心、担使命,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教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个人简介:
朱冉,设计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副教授,主要从事产品造型设计、产品语意设计、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等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获2016年哈尔滨商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校优秀毕业设计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标兵等荣誉。主持和参加国家艺术科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等项目,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
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育人更应该是春风化雨般的浸润。作为哈尔滨商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一名教师,我始终秉持育人润心的教育理念,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融入教学全过程,在产品设计专业的三尺讲台上与育人实践中,陪伴学生追逐设计梦想,也收获了一段段温暖而又深刻的成长记忆。

初次注意到小成同学是在产品造型设计的课堂上。他总是缩在教室角落,课间也独自坐在座位上,与周围青春洋溢、热烈讨论的同学们显得格格不入。课后,我主动了解情况,才知道他因患病休学一年,复课后降级到新班级,陌生的环境和对学业的焦虑,让这个原本开朗的同学变得敏感又自卑。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秉持“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理念,我开始为小成制定专属的成长引导计划。课堂上,我会特意设计梯度化的问题,从基础概念到创意发散,一步步引导他主动发言。每当他提出独特想法时,我都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肯定他的思考,帮助他重塑自信。课后,我不仅和他聊专业前沿动态,还会分享设计大师克服困境的故事,鼓励他参与班级实践活动,在与同学的协作中培养团队意识。
我意识到,专业能力才是学生建立自信的核心支撑。我结合自己研究的方向,指导小成参与专业竞赛。从选题构思到草图绘制,再到计算机辅助设计建模,我陪着他一遍遍打磨作品,手把手教他优化产品语意表达。那段时间,我们讨论的不仅是设计细节,更是如何用专业实力证明自己。2017年,小成的作品成功入围德国红点概念奖——这是我校设计专业学生获得的第一个世界级殊荣,也是对小成同学学习成果的最高肯定。如今的小成,已成长为国内知名设计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每次发来工作成果,都会特意提到:“老师,是您让我相信,我也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师。” 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育人不是口号,而是用真心浇灌每一颗种子,用专业照亮每一段成长路。


2019年,我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指导来自设计、计算机、市场营销三个专业的学生团队参加第12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聚在一起,既有思维碰撞的火花,也有协作磨合的挑战。团队合作初期,计算机专业的同学重实践、设计专业的同学讲美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关注需求,争论不断。我没有直接评判,而是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好设计要好看、好用、还要被市场接受,你们的专业都是作品成功的关键。”随后,我制定了“分责协作、优势互补”的工作方案——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技术与逻辑、设计专业学生主视觉、市场专业学生做调研。打磨作品时,我既指导细节优化,也组织创意分享会,让大家学会表达与协作。遇瓶颈时,我鼓励他们查文献、访专家,锤炼抗挫力。同学们一起度过了无数个熬夜修改的夜晚。最终,作品凭“技术与美学融合”斩获国家级二等奖。当学生们相拥欢呼时,我知道,他们不仅仅收获了荣誉,更收获了协作创新的能力,实现了全面成长。
2023年毕业季,我收到了毕业生小琪的一封信。信里写道:“老师,您不仅教会我设计产品,更教会我如何做一个有温度的设计师。”这封信我至今珍藏着,它时刻提醒我,教师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的人生方向。从教15年来,我始终在科研与教学中不断精进,用扎实的专业能力为学生树立榜样;指导他们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体会“设计为民”的初心;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收获国家级、省级奖项,用实际成果践行育人初心。

亚里士多德曾说:“教育的根虽苦,但果却甜。”在育人的道路上,我见过从自卑到自信的蜕变,也见过多学科团队从分歧到协作的成长,看到了无数学生带着设计梦想走向社会。未来,我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春雨”,用真心与专业滋润每一颗种子,静待他们在设计艺术的殿堂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撰稿:朱冉 编辑:董玮佳、佟彤 审核:宁晓艳、周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