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质效,基础科学学院组织新闻学专业师生在第九教学周期间开展了“实训周”系列活动。活动以“走出去、请进来”为主线,涵盖实习动员、前沿讲座、专业培训、实地采风与校内创作等多个环节,共计200余名师生参与其中。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深度融合,强化专业视野与创作能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塑造”,为培养适应新时代传播需求的新闻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双师共育人才,实践融通课堂。10月29日下午,学院邀请搜狐黑龙江总编辑夏季欢、哈尔滨日报集团哈尔滨新闻网编辑部主任马刚,为2023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202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带来两场聚焦媒体实践的专题讲座,以行业一线经验为笔,为学子勾勒从“课堂案例”走向“职场实操”的职业航向。

首场讲座中,夏季欢总编辑以《互联网新媒体案例交流分享》为题,从行业认知、案例拆解、经验提炼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将新媒体产业链运营逻辑娓娓道来。她结合自身参与的政务类、文旅类新媒体策划项目,细致解读“确立主题——挖掘亮点——运营传播”全流程,向师生系统阐释媒体行业“N+传播”的核心方向,前期宣传需以内容、话题、视频、视觉为基石,通过预热稿件、微博话题、定制海报抢占传播先机;中期宣传则需加码高清直播与深度互动,成为撬动传播效果的“关键支点”;后期宣传要以数据复盘与互动沉淀收尾,为传播效果“打分”。她强调,新媒体人要会“追热点”、懂“练内功”,注重培养新型技能学习意识、技术应用能力、资源整合素养,是新时代媒体人突破竞争的“真本领”。

哈尔滨日报社马刚主任以《媒体从“新”开始》开启第二场分享,从全媒生态圈、新媒体课堂、文字的力量、实习生日常四个维度,为学子搭建“融媒时代生存指南”。他通过短视频案例阐述平台特性,明确短视频需兼具实用价值、情绪价值、认知价值、社会价值的创作准则;并从核心目标定位、结构逻辑搭建、语言风格适配、受众互动设计四方面拆解技巧,指出“优质视频文案是新媒体时代的‘稀缺资源’,清晰的叙述逻辑是文字传情的‘桥梁’”。马刚主任表示近年来新闻学专业已有10余名实习生在哈报成长,发表了一系列作品,并结合实习生的作品进行点评,他鼓励学生们在实习中主动参与策划、执行、复盘,将课堂理论转化为职场能力,为未来就业积累“实战筹码”。
校企协同育人,深化技能学习。10月27日至31日,学院联合实习基地VIVO黑龙江,分别面向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开展“用镜头丈量城市,以影像讲述故事”主题讲座。在“高校城市影像官”主题培训环节,VIVO品牌用户运营总经理邱龙宇、媒介宣传负责人李珊珊、摄影师唐海宇、薛振、杨帅,分别围绕影像创作关键知识展开细致讲解。邱龙宇以文旅项目为引,展现哈尔滨之美,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李珊珊聚焦社交媒体运营,从题材选择到文案规范,结合互动教学,让学生明晰账号定位与运营要点;唐海宇、薛振着重讲解摄影技巧,以游客图与风景图对比,阐述九宫格构图法及实操注意事项;杨帅则围绕短视频拍摄,从前期构思到后期处理,全方位传授视频制作技巧。此次系列专题讲座分别从文旅宣传项目案例、互联网热点捕捉、摄影与剪辑技巧等多个维度展开,不仅为学生们夯实了理论基础,更为影像拍摄、短视频制作实训活动注入了新动力,展现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新闻学教育教学中的显著成效。

讲座最后,VIVO品牌方工作人员代表、学院2009级新闻学专业校友王欢,为参与互动的学生颁发礼品,也为学生们介绍了VIVO品牌渠道、电商、新媒体等岗位的实习机会和任职机制,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就业规划与实习思考建议,为学生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学生们即将开启的实习之旅增强了信心。

沉浸式实习实训,提升实操能力。“实训周”期间,学院结合《视频拍摄与制作实训》《新闻摄影》等课程教学安排,组织学生到真实场景中去实操实练、真报道、真拍摄,多方位、多角度采集现场新闻素材。学院教师团队与VIVO讲师团队形成双重合力,全程为学生提供现场专业指导,既锻炼了同学们的采访、拍摄、编辑等专业技能,也加深了他们对新闻报道和媒体制作流程的理解。


10月29日,学院组织2023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202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前往哈尔滨啤酒博物馆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们以分组的形式完成了实训的拍摄任务,他们穿梭于哈尔滨啤酒博物馆的各个角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与想象力。有的学生选择了以Vlog的形式呈现博物馆的样貌,短片营造出轻松惬意的氛围;有的同学则更倾向于传统的新闻播报模式,练习出镜报道。


10月27日,学院组织2024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前往哈尔滨大剧院,围绕“建筑美学”“空间叙事”“人文互动”三大主题展开创作,师生现场共同探索解决“拍摄建筑全景时画面倾斜”“玻璃幕墙反光干扰主体”等问题。

10月28日,第三轮外拍实训聚焦中华巴洛克街区,师生深入特色街巷,在复古建筑与市井烟火中探索历史底蕴与影像艺术的融合,以“复杂街巷环境如何突出拍摄主体”“怎样用镜头语言传递街巷历史感”等为切入点,实地体验如何调整拍摄思路与操作手法。

10月31日,师生们在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区域,聚焦建筑细节与光影、人文纪实抓拍瞬间等开展第四轮外拍实训,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反复拍摄练习,解决了“大场景构图杂乱”“正午强光拍人有阴影”等问题,有效提升了影像创作技能。
“实训周”活动是基础科学学院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模式的积极探索,标志着人才培养从“知识灌输”向“能力与素质塑造”的有效推进,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打造专业教学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学院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沉浸式实践教学模式,推动行业前沿需求与学校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全力构建产教协同、实践赋能的育人新生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撰稿:李鑫霖、李美林、陈江南、张琪 摄影:陈广宁、温钰晴、王耀萱、倪瑞来、王焕众 审核:焦艳会、许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