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师者如光 | 张新知:不忘初心 一生热爱

发布时间:2023-09-01 作者: 编辑:董玮佳 摄影: 来源:宣传部



张新知教授是中国货币金融史研究专家,二十多年来,他热衷于自己心爱的钱币领域,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为了搜集票证,辗转南北各地,三次捐建展馆,为中国货币金融历史的研究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初心萌发 乐此不疲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满足金融实践教学需要,他开始了收集货币和票证的征程。作为一名中国货币金融史研究者,他深知中国货币文化博大精深以及它背后所蕴藏着的教育内涵。他发现中国货币缺乏系统的整理和保护,于是开始“抢救”性收集中国不同时期的货币票证,同时筹建货币金融博物馆,让这些历史的见证有个“家”,为更多人提供一个能够了解中国货币金融史的地方,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不忘初心 建馆育人

1996年,在校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张新知教授将收藏的自春秋战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千年不同历史时期的货币和票证等2000余件藏品捐献了出来,创建了全国高校第一家专业性货币金融博物馆。从此,有这样一个平台能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高校学生,去了解中国货币金融的历史和包含其中的商业文化。在此之后的十年间,展馆两度移址扩建,每次扩建对于他的精力都是很大的消耗。凭着对货币研究的热爱,对初心的坚守,苦中作乐的乐观,他坚持到了今天。

现在,货币金融博物馆的展馆面积从不足150平方米扩大到近300平方米,展品从最初的2000余件增加至6000余件。2009年,他将多年收集、研究和整理出来的民国及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各种老商业票证及相关珍贵图片等2000余件藏品捐献给学校,建立了全国首家专业性票证展馆——哈尔滨商业票证馆,同时也是他自己献给祖国60周年的礼物。2012年,适逢哈尔滨商业大学建校60周年,他将长期以来收集整理的我国“文革”时期各种票证、像章及生活用品等6000余件藏品第三次捐献给了学校,建立了又一个专业性展馆——文革票证馆。此时,距离1994年他开始收集货币,已经过去了18年。

展馆迄今累计接待社会各界参观10余万人次,在实践教学、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和科普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肯定和好评。展馆现已被授予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员单位、黑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

教书育人 硕果盈枝

在捐建展馆的同时,张新知教授依托馆藏对中国货币金融史和钱币学进行不懈研究,著书立说。张新知教授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金融专业,有相当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但他每讲授一门课程,他都要参考很多相关参考书,写备课笔记,有时一晚上就写几千字,直到手麻肩痛难以继续。讲课时,他总是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学生都愿意听他的课。由他主持完成的教学研究成果《创建金融教学实践基地弘扬我国货币金融文化》获黑龙江省2005年度优秀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张新知教授从教40余年,为人师表,严于律己,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成绩卓著,得到了领导好评、专家赞誉和师生拥戴。

数十年,张新知教授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和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其中,《东北革命和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作为一部填补东北革命货币金融史空白的专著,被亚洲钱币学会会长黄汉森先生(新加坡)编著的《日伪政权的金融与货币图说》作为重要参考文献,并在书中多处引用。《半个世纪的金融侵略与掠夺——日本在我国发行的货币研究》和《华俄道胜银行在华殖民化经营的金融物证》两部专著分别被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九一八事变八十周年》专题片和《中东铁路》文献纪录片作为重要参考文献。张新知教授的研究成果对引导推动和深化金融钱币研究、传承与弘扬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淡泊名利 宁静求远

他三次捐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有很多喜好钱币收藏的藏家表示愿意出巨资购买他的全部藏品,都被他婉言回绝了。对他而言,历史文化的价值不能用钱衡量。也曾有外地高校开出优厚条件,出高价买断其藏品、建展馆,商调他前去,他再次婉拒。金钱面前心不动,厚遇当头身不移。他在龙江大地生活多年,他爱这一方水土,爱这里的教育事业。为中国货币金融历史的研究与传承尽一份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段历史,是他一直以来的初心,也将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

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甘于平凡,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的人。清瘦的面庞,深邃的眼睛,透出的是干练和智慧;挺直的腰身,儒雅的气质,折射出的是人品的正直和学者的风范。

版权所有:哈尔滨商业大学 管理登录